自东汉而起,文人士大夫阶层高度重视家世背景,崇尚声誉,相互竞争着在石碑上刻字留念,这一风尚历经桓帝、灵帝时期而达到顶峰。在这一潮流推动下,诞生了《白石神君碑》,与其他汉代石碑一样,它承担着特定的社会功能,其碑文内容主要分为序文和颂铭两部分。该碑对于深入了解从秦汉时期传承下来的民间习俗,以及汉至唐五代书法艺术,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史料。《白石神君碑》,又被民间简称为白石山碑,立于东汉光和六年(公元一八三年),全文共十六行,每行三十五字。碑额上刻有“白石神君碑”五个阳文篆字。碑的背面刻有隶书,与正文书写时间相仿。
图片
《金石萃编》记载,该碑高约五尺四寸半,宽三尺三寸,共有十六行文字,每行三十五字。碑的背面分为三列,其中上列在额后有四行,中列有十二行,下列有十一行。最初,该碑位于苏庄村白石山顶的白石神君庙中,后来被迁移至县学。在一九七四年,元氏县百货公司院内发现了这块碑,于同年五月与《祀三公山碑》一同被运回元氏县,重新安置在距离县城二十五公里的封龙山上,并建造碑楼以保存之。
图片
《白石神君碑》气宇轩昂,书法谨严,对于学习隶书和研究东汉隶书来说,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。本文将从用笔、结字、章法三个角度对其进行简要分析:
首先,从用笔来看,该碑笔画精致凝练,强劲有力,如“将”、“经”、“阳”等字,其方正的字形中透露出篆书的韵味,线条既有写意之抒,又不失阳刚之气。整体用笔清新有力,波磔明显,流畅而典雅,笔画之间,以及一个字的内部笔画都呈现出粗细变化,如“辅”、“进”、“显”等字便是明显的例子。在行笔过程中,落笔自如,洒脱俊逸,追求直中有曲、曲中见直的线条力度。
图片
其次,结字方面,字形结构活泼而多姿,没有丝毫的拘谨压抑之感。字形自然得体,结字方正,骨肉停匀,法度谨严,平正中带有秀逸之气。结字不拘一格,放收自如,方扁长短,茂密宽博,意趣横生,如“王”、“屠”、“神”、“长”等字,虽严谨却又有飞动之势。
再次,谈到章法,该碑整体富有变化,虽然字字紧密,但字形排列参差错落,字里行间透露出意趣和神韵,给人以轻快愉悦的美感。章法较为茂密,温和娴静,显示出高超的谋篇布局匠心,对后世影响深远。
图片
历代对《白石神君碑》的评价各异。宋代洪适在《隶释》中称:“汉人分隶,固有不工者,或拙或怪,皆有古意。此碑虽布置整齐,略无纤毫汉字气骨,全与魏晋间碑相若;虽有光和纪年,或后人用旧文再刻者。”
清代翁方纲则认为:“是碑书法专主于方整,在汉隶中为最洁齐者。然风骨遒劲,似尤在《校官碑》隶法之上,不得以其近似六朝、唐人而概疑之。”
图片
万经在《分隶偶存》中提到碑未有慕容前燕元玺三年(公元三五四年)题记,也认为“元玺去光和百七十余年,中间未必重刻。若元玺以后人,又必不肯并题名字摹之也”。
郭尚先在《芳坚馆题跋》中提到:“《白石神君碑》有疑为汉碑而后人重勒者,然观程此书,清劲简远,则此碑断非晋人所为。汉人书原非一体可尽,即此碑结法,要自谨严也。”
杨守敬在跋文中则表示:“……余按此碑在汉隶中诚为最下者,然亦安知非魏晋滥觞。”
图片
在我看来,随着时间的推移,当代书坛对《白石神君碑》的审美也将不断得到挖掘和扩展。因此,在解读和研习此碑时,我们需要将其放入时代的背景中去解读,回归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客观的状况。只有以更加科学、客观的态度去解读作品,才能深刻体悟该碑所蕴含的精神面貌和艺术美感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